北京晚报:坚守供暖一线 照顾失智老人 护育婴儿宝宝 春节咱不走 有事儿您招呼

18小时前


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。每到年底,北京都会面临用工难题。一群来自河北的务工人员今年春节选择不回家,坚守岗位,成为保障首都人民安稳过节的坚实力量。

  供暖人:

  李国鹏(张家口阳原)

  “有事您招呼,我们随叫随到”

  喜庆的福字贴已经备好,成串的彩灯也渐渐挂上街头树梢,新春佳节即将来临。万家团圆的日子,来自河北张家口的李国鹏却选择坚守京城供暖一线,守护首都万家温暖。

  2019年,李国鹏在朋友的介绍下,从河北张家口阳原来到北京,入职北京京能热力发展有限公司通州分公司竹木服务站西马庄班。2024年,他接班成为西马庄班班长,负责管辖9个热力站。

  通州区永顺西街住宅小区项目081地块热力站内,李国鹏对着配电室数据显示屏上一系列运行参数进行例行检查,一天最少要对仪器参数巡查3次。这些参数如同人体的脉搏、血压,是供热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指标。任何细微的数据变化都逃不过李国鹏的眼睛,“一次线和二次线温度要是突然一块儿往上蹿,那多半是停电了;要是水位突然下降,就得赶紧瞅瞅是不是停水或者外面的管道漏了。”

  巡检只是日常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,他还是6个业主群的“红人”,哪家暖气不热,哪家管道漏水,居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。春节临近,为了确保居民温暖过节,李国鹏和许多同事一样,放弃休假,坚守在供暖保障一线。今年,是他升任班长后迎来的第一个供暖季。早在节前,他就提前部署对供暖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,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;同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。“过年的时候,给家里人打个视频通话,拜个年就行了。供暖离不了人,等停暖之后再考虑回家的事!”

  “上一个供暖季刚开始的时候,有居民反映家里不太暖和。我们上门测温后发现,虽然这户居民家中的室温也能达标,但是靠窗户最末那一组暖气不够热乎,有点堵。当时经过检修,暖气当天就恢复了正常供热。”眼看临近春节,李国鹏心里又惦记起曾经报修过的居民家中的供暖状况。一个大风降温的日子,他与居民取得联系,主动登门“回访问暖”。

  进入滨河小区,李国鹏来到林先生家,他先是用手摸摸暖气,又检查一下阀门,随后手脚麻利地从工具包中掏出测温仪开始检测客厅室温。等待几分钟后,测温仪显示屏上的数值固定在21.5摄氏度。李国鹏将测温仪向林先生展示:“室温达标,暖气一切正常!如果家里暖气有任何问题,您随时联系我们。”

  “马上过年了,春节你们不休息?”林先生询问。“您放心,春节我留在北京,天天盯着。有事您招呼,我们随叫随到!”临出门前,李国鹏给居民吃下定心丸。如今,像李国鹏一样来自河北,尤其是来自张家口地区的“供暖人”已遍布京城,他们有的在锅炉房紧盯运行参数,有的是居民贴心的供热管家,有的守在客服电话旁为用户排忧解难,成为了首都供暖一线必不可少的温暖守护者。


  养老护理员:

  康利生(保定涞源)

  “越是节假日越需要人手,老人离不开我们”

  来自河北的康利生,作为通州半壁店恭和苑失智照护区的养老护理员,日常工作是和这里的15位失智老人打交道。今年春节,他将留在北京,和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一起过年。

  “懂他,爱他,支持他。”这是写在失智照护区墙上的一句标语。这也是康利生最喜欢的一句话。养老护理员这份工作不容易,照顾阿尔茨海默病老人更难。但康利生总是笑眯眯的,非常耐心细致。“当养老护理员不能嫌烦,要走近老人、理解老人。”

  康利生今年54岁,来自保定涞源。“去过白石山吗?我老家。”康利生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。康利生1992年就来了北京,最早在医院里做护工,后来当过厨师、开过音像店、做过送水工,最终兜兜转转,又回到了养老行业。

  2022年6月,抱着来北京城市副中心看一看的想法,康利生来到半壁店恭和苑工作。正式上岗之前,他在培训基地学习了一个多月。这次培训,大大颠覆了他对养老护理员这份职业的理解。他从来没想到,养老护理员要学的东西居然这么细。从床椅转换、拐杖使用,到给老人穿脱衣服,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老人的安全和舒适。比如,给老人系鞋带,要注意老人走路时不被绊倒;老人爱在轮椅上打盹,要注意把轮子闸好,还要给老人系上“安全带”。

  半壁店恭和苑的失智照护区目前住着15位老人,年纪最大的95岁,最小的65岁。“我们养老护理员照顾老人,最重要的是确保老人的安全。”康利生说,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和其他能够自理的老人不同,他们可能会突然摔倒,容易烫伤、呛水,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。甚至,有的老人还会情绪突然失控,挥动手臂打向护理员。

  “这些老人并不是故意这样。所以我们要以家属的心态来面对这些老人。”康利生解释说,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记忆特别短暂,他们有时候会想起什么事情,但一会儿就忘了。在失智照护区,有的老人孤独感比较明显,有时闹着回家。这时候,护理员们就会安抚老人的情绪,用一些善意的谎言先顺着老人,再慢慢转移老人的注意力。经常一做活动、一唱歌,老人们便把烦心事忘在了脑后。“这些老人其实挺可爱的。”他说。

  今年过年早,康利生也早早决定春节不回家。他说,“在养老院里,越是节假日越需要人手,老人离不开我们。而且我家离北京就两个多小时,想回家很方便。”

  在北京,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约有3万余人,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河北籍的养老护理员。随着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,三地养老服务“同质同标”,养老服务人才不断实现资源共享、有序流动,从而填补养老人才缺口,促进三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。


  育儿嫂:

  杨柳(石家庄辛集)

  “离家没多远,过完年再回去嘛”

  给宝宝洗完澡,杨柳轻柔地把她放在小床上。“咱们再做个抚触操吧。”她挤出一些婴儿专用抚触油,在掌心快速揉搓、均匀温热,然后轻柔地将双手放在宝宝的小脑袋上,十个手指微微分开,指腹从宝宝额头中央缓缓向两侧滑动,嘴里念着儿歌:“眉毛弯弯像月牙,宽宽额头学问大;小脸蛋胖乎乎,宝宝爱笑不爱哭……”宝宝舒服地蹬着小腿,在半空中晃动着两只小脚丫。

  杨柳今年39岁,来自河北省辛集市。之前在老家那边干家政,听说北京的家政服务员收入高,她动了来北京的念头。2023年,杨柳来北京做起了育儿嫂。

  那时候,她服务的雇主家有两个孩子,一个两岁,一个三岁,一共雇了两名育儿嫂。快过年时,想到两个阿姨要是都回家,自己就要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,宝妈显得有些手足无措。她有些为难地跟杨柳商量:“我这里实在离不开人,您看,能不能留在北京过年?”

  “我儿子已经上高中了,家里还有他爸和爷爷奶奶照顾。反正河北离北京近,我可以等过完了元宵节再回家。雇主家里两个这么小的孩子,宝妈一个人肯定应付不过来,我没犹豫,一口答应下来。”于是,2024年的春节,杨柳留了下来,参加了“阿姨来了”家政公司举行的春节保供行动。

  除夕,公司组织留守的阿姨一起吃年夜饭、看春晚,杨柳因为要照顾雇主家的孩子,没能去参加。雇主一家特别感谢杨柳的付出,听说温榆河正在办大型灯会,提出要带她去逛逛。“但不巧,头一天雇主突然生病了,最后还是没去成,可这份心意让我心里暖融融的。”

  因为表现突出,杨柳被评为“阿姨来了”家政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的“最美家政人”。前些天,公司举办第四届家政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,杨柳获得了三等奖。在总决赛上,她抱着一个宝宝的模型,演唱了一首《萱草花》(如图)。这是一首表达母爱的歌,“我会把雇主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疼爱、去照顾,给予孩子温暖的母爱。”

  2025年春节将至,一年一度的家政保供行动又开始了。现在,杨柳正在照顾一个8个月大的女婴。这家的宝妈也提出了让杨柳留下过年的请求。这一次,杨柳依然没有犹豫,一口答应下来。“公司说春节那几天每天都给3倍工资,有的雇主还会给家政员包红包。春节坚守岗位,能比平时多挣不少钱。但钱其实不是最重要的,我更看重的是,跟雇主相处得很好,就跟朋友、家人一样,现在家里缺人手,让我克服一下困难顶一顶,你说咱能袖手旁观吗?”杨柳爽快地说:“也想家,但是我们可以错峰返乡。家这么近,大不了我过完年再回去嘛!”